陈为军《出路》镜头下的万超为什么连Excel都不熟悉?2011年3月,武汉各大校园招聘会上找到万超的。这个圆头圆脑的男生就读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,一所三本大学。在人才市场上,万超一次次坐下来介绍自己,紫色衬衫被汗水浸湿。他央求招聘人员不要把自己的简历放在最下面,并表示什么都愿意做。

陈为军《出路》镜头下的万超为什么连Excel都不熟悉-《出路》纪录片电影完整版-高考、中专生、大专生出路在哪?

独立院校三本,属于民办本科,由于极少获得国家补贴,所以学费相对比较贵,但是往往很多学生就是认准了本科比专科好这点,宁愿学费贵,宁愿复读,宁愿付出代价也要拿到本科文凭。专科目前主要是高职院校类型了,以技能为主,直接读专科的学生相对比较接受自己的出路往技术和基层做起,当然也包含部分混日子要个文凭的人。但本科就尴尬了,应该说本科学生主要还是学术型的人才,理论上是这么定位的,但有没有真正的牛人出现呢?反正钱学森死不瞑目,临时的时候问总理“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来了呢”,而万超更尴尬,读的是本科里面相对优势小的学校。

连Excel都不熟悉,为此被一份一千五底薪的工作辞退,连试用期都没过。这个到底是什么问题?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,社会上几百块钱包教包会,随到随学的培训机构到处都是,他自己这四年大学怎么读过来的呢?抛去2008年经济危机导致后续几年也就是2011年他找工作还相对难找点的影响因素不说,大学四年能单纯说因为学校没教多少知识吗?不尽然吧。

陈为军《出路》镜头下的万超为什么连Excel都不熟悉-《出路》纪录片电影完整版-高考、中专生、大专生出路在哪?

学校办学质量确实不同学校高低不同,但是四年时间,学校没有图书馆吗?没有网络上网找资料吗?认真对待这几年了吗?环境改变不了那就改变自己呀,难道从入学开始就没看到毕业的学姐学长们就业困难吗?大三就把学分修完了,大四都在外面实习,我不知道真假,但是大学毕业了找份一千五的工作业是试用实习,为什么就被辞退了呢。

我曾经有过一种观点,觉得大学生还需要课外辅导老师。现在大家经常看到的是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,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,排的满满当当的,但是好像上了大学之后,就骤然停止了。家长以为可以松口气了差不多完成任务了,孩子已经上大学了,没有升学压力了,就看他以后自己往下走了,而学生也松口气,到了大学没有人管,好轻松,没有家长的约束监督,而大学的辅导员都是一个人管几百个的,只要不出事故,就行了,那么管你是否毕业毕业后找不找到工作,人生是否美满?

所以在这个情况下,学生远离家长,加上这样轻松的环境,很容易产生惰性,迟到早退旷课,应付了事,及格万岁,打游戏泡妞....一晃眼大学就毕业了,很多学生就真的什么都没认真学什么都没学到。家长以为交给学校了,学校却不再像中小学那样什么事动不动就通知家长。所以,往往家长努力培养孩子十几年,最后这几年却功败垂成。

怎么办呢?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?答案呼之欲出,但是且不说吧,这个是我今后的教育业务板块内容之一。

另外,我再从政策角度分析下。其实我国已经很重视高等教育,尤其是最近十三五规划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大力的扶持,出台了大量的政策鼓励探索新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,公办学校购买社会上的服务。很多学校都往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转型,大学变成学院,而三本独立院校天然就应该是应用型本科。国家还出台各种政策扶持职业教育,搭建升学通道立交桥,以前大家都以为读中专没有出路,但是现在可以上专科上本科,后面还可以升研究生等等,打通了晋升渠道。

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,很多有科研成果的单位机构想办法转化成果落地,很多房产资金和股市基金也涌向了教育行业,当然这个过程也是逐渐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,过程会有些套政策红利的,但优胜劣汰总体方向还是对的,职业教育技能落实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局面总会到来的,只是时间问题而已。

为什么我说这些,因为我本身就在研究教育从事教育,建立有产教融合的资源对接平台,接触到各种单位和个人,有上市公司,有资金集团,有行业龙头企业,有相关部门,有学校有企业,有科研成果的机构或者个人,都寻求通过校企合作放大效果或者减少负担,具体各色各样的都接触到,也包括一些凑热闹的小培训机构,和一些想空手套白狼的皮包公司.......

总体上我还是看好中国的教育的,通过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能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。这就是我为了完成创办一所大学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,所见所闻在这里稍微提几句罢了。

大家好,我是电影版《出路》的出品人,关明杰,希望得到大家支持,或者希望能聊点什么的可以在下面留言。